視覺知識:光線與視覺演化(2021)
大爛:「我從不覺得身上所具備的任何能力是自然的,每一項都是演化上的奇蹟,尤其是視覺和語言。」
在正規的攝影課程中,老師必然會介紹光線與攝影的關係(可以參考我參與翻譯的「數位攝影徹底研究-光影之部」),但我更感興趣的是生物層面的知識:眼睛的演化-眼睛如何從簡單的光感受器演化成現今精密的機具?理解視覺的由來,相信對於學習視覺圖像感受會更深刻。
以前我在一些大學教攝影,此文為其中一堂的講義。
第一段 眼睛成為神學論證工具
哲學史上有三個有名的論證,分別用不同的角度企圖證明上帝的存在:
- 宇宙論證(亞里斯多德)因果關係回推
- 本體論證(Anselm)完美必然存在
- 設計論證(William Paley):鐘錶必是工匠所為
其中與眼睛有關的設計論證,是由19世紀英國神學家 William Paley所提出,他這樣跟你辯論:
假如我們在路邊撿到一隻手錶﹐看到裡頭精緻巧妙的設計,那麼我們會傾向認為這是由有智慧的鐘錶匠所為,因為靠大自然不可能隨機生成如此精美的機具。
Paley 認為眼睛是人體上最精緻巧妙的器官,其複雜程度不亞於一只鐘錶,故眼睛必是造物者所為。(赫胥黎也曾戲稱眼睛在演化上的出現就像把垃圾場隨機翻攪,結果出現波音飛機)
Question:
休姆(David Hume)如何駁斥設計論證?
達爾文如何回應設計論證?
眼睛的構造是完善的嗎?
生物演化的過程是以「完善」為目標嗎?
閱讀《物種起源》第六章:學說疑難雜點及其解釋
第二段 寒武紀大爆發
在寒武紀之前的地層中,科學家只發現簡單的生物痕跡(如海藻)。但是在寒武紀間(5億4千3百萬年前到5億3千8百萬年前)的地層中,卻出現了三十多個動物門的化石,並且發現了目前所知最早的眼睛構造。化石也顯現動物從蠕蟲等軟體動物的原型,演化出複雜且獨特的硬殼外型。
這產生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:是什麼原因促使寒武紀的動物外表急遽演化?其中一項推測的原因,就是眼睛的誕生。因為眼睛被演化出來,產生了掠食獵物與閃躲敵人等行為,動物的外表與行動為了適應這樣的壓力,演化出硬殼構造、捕食用的附肢,甚至偽裝。
眼睛:大自然的各種嘗試
早期動物並未能形成真正可視物的視覺器官,譬如眼蟲,鞭毛附近具備兩個紅色的眼點,只具備初階感光能力。
扇貝邊緣則配備多顆小眼,猶如微小的攝像頭,當感光細胞偵測到附近有物體游動時,扇貝可以迅速閉合或游泳以逃避攻擊。
鸚鵡螺的針孔眼,選擇在皮膚上開一個小洞以形成影像,可惜這樣原始的眼睛缺乏調焦能力,因此只能看到模糊的影像。
在寒武紀時,出現了目前已知第一個擁有眼睛的物種:三葉蟲。複眼中每個小眼具備水晶體,讓光線能更集中。這種複眼的排列方式讓三葉蟲可以觀看到水平線四周的景物,但不是每個小眼都一樣大,位於視線前方的小眼比其它小眼還粗,這是為了能更有效率的獵食。
眼睛演化的軍備競賽
從最早的皮膚感光蛋白,演化到下圖左的鸚鵡螺「針孔眼」,在皮膚向下凹陷成一個小窩以成像。再演化到後頭出現「鏡眼」的構造,視網膜後方有一層 tapetum lucidum 反光物質,可以將穿透視網膜的光線再次聚焦在視網膜上(如貓的眼睛)。下圖右最精緻的「相機眼」則是脊椎動物的標配,可利用水晶體聚焦,形成極為清晰的影像。
魚類的眼睛聚焦方式跟人類有些不同。眼睛裡是液體,在海中的光線進到魚的眼睛都是在液體中前進,因此魚類幾乎都靠水晶體在對焦。人類在陸地上,光線在空氣裡前進,抵達眼睛後需進入第二道液體介質,因此人類多半是靠角膜在聚焦,扁平狀的水晶體則負責微調。(魚類的水晶體是球形,牠們如何克服球面像差的問題,在課堂中會有解說)。
補充:關於瞳孔的張縮
「瞳孔在黑暗中會擴大,而在光亮的環境會縮小,這是經由一組彼此拮抗的虹膜肌肉完成的,分別是虹膜擴大肌和擴約肌。擴大肌輻射狀分佈在虹膜,收縮時就像拉開窗簾一樣,讓虹膜擴大;虹膜擴約肌排列成環狀,如同錢袋口上的繩子,收縮時如同窗簾拉上,讓虹膜內縮扁平。這些肌肉是由自主神經系統控制,是屬於不隨意反射動作。受刺激下,交感神經會讓虹膜擴大肌收縮,在這個「攻擊或逃離」環境中讓瞳孔擴大。平靜的時候,副交感神經會讓虹膜擴約肌收縮,讓瞳孔縮小。
如果你準備了顛茄萃取物後,不小心揉了眼睛,你可能就會發現它讓瞳孔擴大的功能。這個性質在幾百年前就已經被利用,特別是在義大利,因為那時的婦女喜歡有閃亮亮的大眼睛。用大大的眼睛注視著心愛的人,在互動時有激勵的效果。」-科學人2008年7月號
第三段 為了適應光,生物改變了外在與行為
偽裝
有了視物機制之後,生物不但開始獵食的軍備競賽,也演化出各種偽裝機制。
▲ 有一種蛾類(Macrocilix maia)翅膀上演化出蒼蠅吃糞的偽裝圖形
▲ 章魚甚至演化出主動式偽裝,可在瞬間改變皮膚的色素與質地,完美融合於環境中。
顏色
有了光才需要有眼睛,有了眼睛之後才需要去解讀顏色,因此當眼睛普遍配備在生物體上之後,顏色就變得舉足輕重。
一開始顏色只是為了幫助眼睛判斷輪廓,漸漸地被應用在求偶與逃避敵人。
生物體展現顏色的方法有三:冷光,色素,結構色,後兩種展現顏色的方式最為普遍。但是色素能反射的光量約只有1%,因此無法表現艷麗顏色。要展露出亮豔金屬色澤只能依靠結構色,使用奈米級的光柵或薄膜來暈出色彩。
關於生物顏色有好幾個研究主題,例如:
生物如何利用結構呈現顏色(有些是網狀結構,有些是間隔結構,有些是薄膜結構)?
光學上如何利用奈米結構達成反射特定光波的目標?生物為什麼要演化出這種功能?
結語
生物除了利用色素,早在五億多年前就演化出奈米等級的結構來反射顏色,人類直到十七世紀才開始思考這些問題,但那個年代研究光學的人無法看見這麼小的結構,直到電子顯微鏡發明後,人類才真正有機會一窺真相。
許多視覺知識都是在最近一百年累積的,若能吸收這些知識,或許我們將會更珍惜視覺的誕生吧!
學習攝影也該通識地理解視覺知識,而非陷入文藝領域的話語泥沼
2003年我讀視覺心理學,在圖書館見到吳嘉寶老師(視丘)寫的一篇文章,裡頭寫道:「視覺是為生存而服務。」
這句話其實很有道理,畢竟視覺的產生並不是為了審美用的,一股腦投入文藝領域怕會出現空中閣樓,但那也是當時台灣攝影資源僅有的。
於是後來我又找來神經科學方面的書籍,盡可能理解大腦視物的機制。這些對功利主義的攝影學習者而言是毫無用處的,但它確實大大幫助了我對攝影的想法。
學習攝影以視覺科學打底,再去銜接文藝理論,兩方截長補短,思考才不會流於主觀。這是我文組兜一圈之後給攝影學習者一個良心的建議。
2019年有更多的前寒武紀化石出土,新的證據顯示在寒武紀之前生物就已經擁有大量多樣性了,如果被大爛這篇文章勾起興趣的朋友,記得看2019年9月號的科學人雜誌有更多介紹!
DU 雙魚的海邊
相關文章
拍攝JPEG還是RAW──工程師朋友一句話點出關鍵
2006年我開始做攝影時,我工程師朋友說:「拍照最好用RAW檔拍。」我:「最後還不都是轉成JPG,有啥差別?」他:「可以調整的範圍變大啊,而且你怎麼知道十年後沒有更好的解RAW軟體?」2007年我聽他的話開始用RAW拍照。2024年檔...
婚攝美學3. 鏡頭焦段與影像敘事的關係
光線是攝影的生命,焦段就是靈魂的容器,定焦鏡比起變焦鏡有著更多表情,不一定是選擇焦段迎合事件,攝影師更常用焦段去選擇事件,換鏡頭就像換衣服,是為了穿出更好看的畫面。「主客易位」的敘事手法經常出現在大爛老師的婚攝作品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