婚攝美學1. 紀實的魅力來自於真感情
我是因為喜歡紀實攝影才當婚禮攝影師的。剛開始接案時,心中就抱著「這個時代的一部份就由我來紀錄吧」這種念頭,雖然現在看起來是很狂妄的想法,但是因為真心相信這樣的觀點,所以拍起來特別有勁。
那個時候很多同期的人都往婚紗攝影去,可是對沙龍照我始終提不起興趣。如果是拍攝婚禮的話,就可以接觸到一點真實吧。
純捏造的畫面,乍看之下好看,但不持久。婚禮上偶然出現的鏡頭,因為是人物真實的反應,過了一段時間再回頭看,心理可能會有不同的化學反應。
1. 給自己的婚禮留點真實的回憶
婚禮紀實的畫面不是只有新郎新娘,還會帶到許多重要的人,這些人都是幫助你婚禮順利圓滿的功臣之一。在未來的某一個時光節點上,重新看見這些人物的神情,一定會有什麼不一樣的感覺。
不論如何,我覺得還是真實的感情是最好看的。我知道有的人可能會覺得真實的東西拍起來太醜了,但有時候其實是因為你找的攝影師沒有用洽當的方式「料理」真實。
譬如攝影師用錯焦段、打光沒有技巧、快門時機掌握不良,真實就會變醜哦(笑)!紀實的攝影技巧此時就派上用場了。
2. 為什麼以前大家愛拍沙龍照?
2005那個年代市場上的婚禮攝影還沒有太多「紀實」的痕跡,常看到的是「沙龍作品」。
這個現象有兩個原因:
第一是當時有幸大量沉浸歐美作品的攝影人才剛從大學畢業,市場上的影像成分變化不大。當這批學生投入市場,婚禮影像的風格就騷動了起來。不過這騷動一開始並不是走向紀實,更多的是受到婚紗照與歐美沙龍影響,於是在2005~2008年間,婚攝文化經歷了一次「沙龍升級」。
第二個原因是機身與閃光燈的科技侷限。數位相機大概2003年才開始普及,可以想見市場上的攝影師才正賣出底片相機,摸索著進入數位。當時相機堪用的ISO不高,而且自動對焦還經常出錯,因此攝影師希望達成的效果有限,「安全片」顯然比瞬間的紀實更好成為避風港。
另外就是閃光燈科技的限制。當時市場上最先進的閃燈是SB800,但存在過熱與回電速度不夠快的問題,攝影師普遍的解決方式是購買SB800電池外接盒。再者當時的離閃觸發科技不夠成熟,NIKON販售的是紅外線觸發器,經常觸發不成,或存在死角障礙。打燈方式的受限,造成大家習慣將閃燈插在機頂操作,因此市場上多數作品存在「控光障礙」,常常看到打燈比不打燈還可怕的作品。
這張顏氏牧場的晚宴中,我用了三顆離閃來重新刻劃光線,這在以前光觸發的年代是難以達成的。(滑動拉桿看差異)
大概就是上面所說的這般原因,讓婚攝市場很自然的向沙龍靠攏。如果詢問十年前結婚的人,他們對「婚攝」的印象,可能還停留在「重點是拍類婚紗」的人設中(笑)。
3. 婚禮攝影是愛的軟紀實
但是就像我一開始說的,我是因為喜歡紀實才開始拍婚禮攝影的。紀實攝影的老前輩可能會反駁這種想法吧,「婚禮哪能算紀實啊」、「紀實就是要跟拍對象一段時間啊」,完全可以理解會有這種聲音,但是持平而論,婚禮真的是最能發揮紀實攝影技巧並且兼顧生活的一種領域,我會說這是一種「帶著愛的軟紀實」,跟傳統紀實攝影那種濃烈的人文情懷或許有交集,但是要柔軟得多,畢竟婚禮是愛的儀式啊。
4. 混合紀實 vs. 沙龍的比例
雖然我自己偏好紀實類、敘事型的畫面,但我從一開始就知道:純紀實是行不通的。於是很早以前就形成了一個原則:三分沙龍、七分紀實。有點像吃壽司,沾個醬油(沙龍)只是提味,壽司(紀實)才是本體(笑)。
這原則在剛開始時,實踐起來真是再符合我的理念不過了,但隨著照片數量越拍越多,心境又逐漸起了轉化:從對場景敘事的追求,變成「讓我好好為你拍張照吧」這種感覺。這樣說好像很深奧,但其實就是自己對「臉」越來越敏感了。
原本照片需要透過肢體動作或場景來交代敘事,但是長大後越覺得「人的五官真是好看啊」,光是表情的變化就說了好多事。於是除了典型的紀實之外,這幾年我更偏好拍攝人的臉,婚禮上忘我交談的年輕賓客,或是緊張尷尬的叔叔阿姨,我覺得他們觀察起來都是很有趣的對象!
回顧這段執業的時光,感謝市場留了一塊位子給我這樣的堅持,一路走來都有不嫌棄的客戶在背後支持著(笑)。最大的快樂大概就是看到有人說「看你的照片好像親臨現場」,這種時候我都彷彿升天一般。
新娘和新娘的妹妹收到照片後的留言,照片會動起來,這就是我希望看照片的人感受到的~
5. 沒什麼比稱讚更能讓人打起精神
這幾天大量修圖,修到靈魂都快乾涸了,外頭天氣又悶熱,下午整個人懶洋洋。
傍晚一位拍過的新郎傳訊息給我,說媽媽想跟我說話。
呀,要跟我說什麼呢?
伯母接過電話:「郭先生嗎?我只是想跟你說,你拍的真好,照片真漂亮,在我們家樓下你的打光拍出來,比他們去攝影棚拍的照片還好看!」
伯母就跟我說了這些。
掛上手機後,我打開房間的燈,伸了一個暢快的懶腰,整個人精神都回來了,這一行沒白幹。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