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回顧-LEICA Q三年詳細使用心得(圖多)
一台優秀的相機,賣的不只是硬體規格,更要賣個期望,讓消費者思考買入這台相機之後它可以為我做些什麼?
2016年6月晚上,我在上海新天地悠閒地散步,看到對街有間萊卡旗艦店,就走了進去把玩一下LEICA Q。
Q是2015年6月上市的相機,當時網路已經累積相當多討論,之前我還特地到台北信義徠卡專賣店研究一番,對它的小巧印象深刻。
難以適應的電子觀景窗(EVF)
我從它的觀景窗看出去,看到街道上熙來攘往的人們,還是覺得很糟心。儘管LEICA Q的EVF有368 萬像素,是當時市場上最銳利的電子觀景窗,但對一個用慣單反的人而言,EVF的對比度就是不夠。
EVF唯一的好處是「所見即所得」──色溫少了幾K、曝光多了零點幾EV──完全一目瞭然。
這點對單反使用者確實有著難以阻擋的魅力,畢竟我們拍了一輩子都不知道快門掀起的瞬間到底拍得如何(笑)。
令攝影師有所期待的相機
回國後經過兩個月的思考,2016年8月,我到台灣企銀領出14萬現金,走路到台中明昌攝影器材,買下LEICA Q。 可惡啊,還是忍不住買了。花十幾萬買一台不能換鏡頭的小相機,為什麼? 我不能否認裡頭有虛榮的雜念,14萬就能買到一台正格的LEICA機加鏡,誰能抵抗呢? 但重點是,它讓人有所期待。 更準確說,它讓「街拍攝影師」有所幻想:如果我脖子上掛著它,必能更好的融入街頭,說白了,這完全是為了街拍攝影師量身打造的針對性產品。28mm是能應付親密與陌生的焦距
因為是一款不能變換鏡頭的產品,因此焦距的訂定就變得非常重要。
28mm對街頭攝影師來說是一個變形張力非常弱的鏡頭,你不能期待它有24或20那種四個邊角拉伸開來的感覺,但是這是一個很有包容力的焦段。
對於懼怕相機的主體,28容許你站遠一些,透過裁切的方式達成35或50的視角。
對於已經和攝影者達成共識的主體,你可以放膽去靠近人物,那種親密的感覺是35或50難以取代的。
畫質表現
記得我第一次在電腦上看到1.7全開的RAW時,感動得紅了眼眶。在十多年來被Nikon大光圈鏡頭的強暴凌辱下,我天真的以為全世界光圈開到大的鏡頭都如N那般慵懶。
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看到F1.7的焦內成像如此鋒利,沒有紫邊、綠邊,散景成相柔美乾淨,聞得到高人在背後操刀設計的味道。
直出檔案有致命缺陷
這台相機有幾個我太不能接受的缺陷:
- 寬容度太小,高光處動不動就爆開。當時華為與LEICA合作的手機(P9)都已能進行漂亮的HDR圖層疊加,而一台14萬的相機感光元件卻如此不堪。
- 第二大缺陷就是JPG直出的顏色始終讓人開心不起來。只要稍微曝光過度,高光細節就一去不復返;稍微曝光不足,趾部(toe)的gamma又降得太快,導致暗部細節盡失,完全沒能模擬膠片應有的化學狀況。反觀2016的華為P9,影像的曲線就是精心設計過的,膠片味非常香。
- 第三大缺陷是膚色表現差,不管被攝者的皮膚再怎麼漂亮,直出色彩總讓人不滿足。我納悶著難道只有我糾結這種情況?於是上網google一番,果然有關人像的照片非常稀少,剩下百分之九十的相片不是轉成黑白,要不就是套用刺激性較強的色彩濾鏡。


▲ 有時JPG直出看似還過得去,但以後製彈性來看,我還是選擇一開始就拍攝RAW。LEICA Q的解析度是6000*4000,JPG體積是8MB,RAW體積42MB,兩者相差五倍之多,當然選擇色階更豐富的RAW檔。
如果使用RAW來處理色彩呢?
LR裡提供了兩樣可行的Profile來演繹Q的色彩,一是Adobe color,二是Leica Q提供給LR的色彩傾向。
Adobe color就是中規中矩,讓各個相機對應實驗室裡的色票。而Q提供的色彩傾向大概就是在紅色與藍色上做了輕微彩度調整,效果反而更糟糕,所以我幾乎不使用,甚至大多數時候我都只用Q拍攝黑白照。
至於寬容度,RAW比JPG強大,高光部與陰影部至少可以拉個1EV回來,這也是為什麼使用LEICA Q一定要拍RAW。
結論是:LEICA Q並不能給你帶來任何膠片體驗,它純粹是一台全開光圈依然能有高解析光學的數位相機。唯有看破它、放下它,才能愛上它為你帶來的可能性。
機身使用體感
為了讓你對Q的輕巧有些概念,請先記得SONY A73機身淨重有650克,然而Q機身加鏡頭卻只有640克,機身體積還比A73大一丁點。這麼說只是要強調Q的鏡頭有多麼輕巧──不論外觀給人的感受,或者是背在身上、拿在手上,你都會覺得非常自由。
抓握上的設計非常大膽,整台相機完全沒有突出的握把,反而是機身背面挖了一小塊凹槽,讓你只靠大拇指就可以「掐住相機」(literally)。
另外設計者讓相機不滑手的秘訣,就在於機身表面的格菱狀貼皮,可產生非常好的摩擦力,而且由於整體重量很輕,可以輕鬆拿著相機進行各種角度的拍攝。
在極端動態的場合下,你只需按著快門不放,就可以進行每秒十張的連拍。想想單反時代,相機廠商花了多久心力在彈開那塊笨重的反光鏡,但無反時代卻能輕鬆做到這等效率的連拍。
走上街頭才是見真章的時刻
由於鏡頭外觀做得非常小巧有質感,路上的人可能因此較不會有心理壓力,相較於帶D4S出門會經常被詢問拍照理由,LEICA Q可以保證一個更容易培養「善意默契」的空間。(這對街拍的人來說是多麼重要啊!)
LEICA Q不但對焦迅速,快門更接近靜音無聲,往往你只聽到一聲悶響,拍攝就已經結束了,被攝者可以在不被干擾的情況下,專注於他們眼前在做的事。
高針對任務型相機
在買Q之前,你總會期待這台機器會帶來更好的街拍體驗,然而它也真的滿足了這份期望。這是一台任務型相機,它不適合拍攝正經的人像、不適合拍攝建築、不適合拍攝風景,它的存在只為了街頭、為了抓拍、為了人文,讓你能走上街頭,用照片表達你如何看待這個世界。
讓人想談戀愛的相機
大拇指的凹槽、格菱紋貼皮、方形的遮光罩,每一處設計都讓你覺得指腹依偎在它身上是如此舒服。
當你的左手翻過來操作鏡頭時,你是摸著啞黑色的金屬在扳弄它,天氣冷時你可以感受到那塊金屬是如此冰冷而充滿理性;右手的則因為按在貼皮上而比較溫暖舒適。這種手感溫度上的體驗,在日系機上就頗為少見。
每台相機都有自己的個性
我很喜歡將相機比喻成人,一台有個性的相機其實就像個真實的人一樣,不是嗎?(笑)
- NIKON D4S就像魔鬼終結者2裡的阿諾,身強體壯,可以在最水深火熱的場合為你排除困難,讓你完成拍攝。
- SONY A73就像霍金,擁有高IQ的腦袋,但要從一堆選單中理出頭緒卻很不容易,當我找不到需要的功能時,我總懷疑他在嘲笑我的智商。
- LEICA Q則是一個驕縱又單純的女人,它的操作介面是多麼美麗簡潔,簡直每個人文攝影師的夢想。什麼ASPM、什麼風格檔,在Q上面都是不存在的、多餘的。
LEICA Q特製背包,型號19504
買了Q沒多久之後,我又買了原廠為Q設計的背包。這款背包非常輕薄,正面掀開來有個洞,讓你可以把Q往裡面塞。背包內裡有幾個專用空間,可以同時存放IPAD、皮包、手機。出國時如果確定只帶Q出門,攜帶這樣的背包就非常輕鬆。
Q只給你生命三要素:光圈、快門、感光度。
當你撥動光圈環,她就進入A模式。當你轉動快門盤,她就進入S模式。ISO則幾乎都在AUTO檔位上,無須瞎操心。
當拿著Q,自己彷彿抓到了十多年前那個最純真的自己。
呀,攝影的樂趣就是這麼樸實無華,且枯燥。
Leica Q(Typ 116)重點規格
感光元件:2420萬有效畫素全片幅CMOS
鏡頭:Leica Summilux 28mm F1.7 APSH
快門:30-1/16000秒
感光度:ISO 100至50000
高速連拍:最高10fps
動態錄影:1920×1080@60p,MP4影像格式
觀景窗:368萬畫素
螢幕:3吋104萬像素觸控螢幕
閃光燈:有熱靴座
無線連結:Wi-Fi、NFC
記憶卡:SD、SDHC、SDXC
鋰電池:BP-DC12
機身重量:640g(含電池)
機身尺寸:130x80x93mm
上市日期:2015年7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