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聞《科學人》台灣紙本停刊有感
▎ 紙本時代的終結
昨天晚上修圖時,《科學人》粉絲團公布一則重磅消息…年底要停刊了,以下是停刊宣告摘要:
● 發行人王榮文表示,訂戶已不足一萬,不管怎麼努力促銷,優惠得到的新訂戶,永遠追不上流失的到期讀者。
● 雜誌虧損不斷擴大,已經到了公司不能負荷的地步。
● 更令人洩氣的是,送給科教老師和全國醫護人員20年來累積的《科學人中英對照知識庫》,被使用的頻率和效益似也不高。
—
▎ 《科學人》對於我在攝影研究方面的幫助
過去我曾是科學人長期訂戶,約每累積一年份雜誌就會送去印刷店裝訂,用硬殼精裝起來收藏。隨著時間一年一年過去,書櫃裡也累積這麼多本了……。

書櫃上累積厚厚的《科學人》雜誌。我停止訂閱並非因為空間問題,而是網路世代的科普資訊已非常多元。
感謝台灣科學人的貢獻,我自己做攝影教學時,課程中有關「視覺演化」、「大腦的視物機制」、「視網膜的視覺預處理」、「視覺認知神經科學」這些細微的知識,許多都來自科學人的譯介。
—

從2004年起,我便發現若攝影教育只教器材技術是遠遠不夠的,符號與隱喻才是視覺藝術的主角。而科學知識則能幫助我們理解視覺的原理:共情、共鳴、視覺引導、傳遞訊息……等等。

大爛老師介紹近代視覺研究的成果,讓學生明白:當一張照片從「看見」到「解讀」中間經歷過多少精彩的認知處理。
—
▎ 《科學人》台灣版的在地化努力 v.s 科普資源的多元化
台灣科學人早就遠遠超越了「將美國科學人翻譯成中文」這工作,還彙集了曾志朗、高涌泉這類台灣頂尖的學術工作者在雜誌裡阡陌縱橫的書寫,讓雜誌主體在地化,我認為在「pre-youtuber」時代真是難能可貴,想想看一間出版社每個月都要處理這麼龐雜的邀稿與翻譯,若非有心者,難為此大事。但是「科普」做為「紙本雜誌」型態存在,確實越來越難以為繼,私以為主要原因有三:
—
第一:讀者在網路上擁有更多元的科普資源,例如「Smart Every Day」、「Veritasium」、「媽咪說」、「佑來了」。
第二:紙本雜誌占用大量空間,對小家庭來說,或許「線上閱讀」才是解決之道。
第三:這個時代大家幾乎都不閱讀了,這不能怪網路,或許只能怪文字生產者在1970年代以來,往往透過艱深晦澀來建立話語權威,產生誤讀與歧義。
網路時代透過影像傳播時,這層包裝往往就突然消解,讓一般百姓得以直接觸碰資訊本體,因此導致對文字的不信任。
—
Smart every day不但介紹科學前沿,甚至面對面與操作科學儀器的人進行交流,讓觀眾明白「技術背後的科學原理」。這一集他花了近40分鐘向觀眾展現「潛艦要破冰而出原來不是愚人想的這麼簡單」。影片中我們看到官兵全神貫注,只為在洋流中奮力穩定艦身傾角。
—
Veritasium 頻道著重「將抽象的科學概念視覺化」,本集中他利用電腦動畫加上簡單道具,向觀眾解釋為什麼 kip thorne 為《星際效應》(Interstellar)所描繪的黑洞長的會是如此怪異。人類對黑洞的符號認知也從過去的「小黑球」進行了一次「範式轉移」,變成了《媽的多重宇宙》裡的「貝果」。
—
當然,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,可能讀者希望看到更多「專欄連載型態」,對自己偏好的領域若能看到「更多連貫的介紹」(譬如神經科學),則購買的慾望會激增。但無奈《科學人》是個介新知的雜誌,若非有人投稿或受邀,或是該領域有新進展,否則可能好幾期都不會看到自己感興趣的主題;即使偶爾出現了,呈現的方式也會比較破碎。
—

大爛老師習慣將每8~10期《科學人》做成精裝本,並利用便利貼提醒自己文章的位置。在超文本的世代,這樣的閱讀方式可能非常落後,但對建立心智地圖來說卻始終可保持高效。
—
我曾利用科學人提供的線上資料庫,真的非常優質,只要輸入「視網膜」就可以出現我感興趣的文章,缺點是內容依舊非常破碎,對一個希望理解視網膜運作方式的人沒有太多幫助。
—
《科學人》紙本收刊,對我來說是很大的衝擊,原來即使是這樣「正經」的訊息,在網路世代也無法繼續附著在紙張上。台灣知識分子的努力深耕無庸置疑,至今我仍可以隨手從紙本中找出那些當初深深影響我的文章。今當遠離,臨表涕泣,不知所云。█
—

《科學人雜誌》2016年5月號,標題「手作讓人類更聰明」 。我將雜誌放在地上準備拍攝時,路邊的黑貓不知為何直接躺上不肯離開。
DU 雙魚的海邊
郭哲維(郭大爛),喜歡小叮噹,每天睡到10點才起床,喜歡玩狗或被狗玩,2006年成為職業攝影師之後開始沒日沒夜的修圖人生。